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6月17日 星期

外语院校应发强音助中国文化“走出去”


□本报记者 汪 恒

两年前,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主页着手进行了一项调研,了解国内外国语院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如何。项目负责人之一、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小农发现,不少外语专业学生得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外国语言、接触异域文化上。相比之下,接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限、也缺乏系统性。他们的汉语书写表达与沟通能力欠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足,甚至对本国文化认同感也不强”。

朱小农的担忧在业内得到了共鸣。前不久,一场以“外语院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为”为主题的论坛在越秀外国语学院召开,吸引了国内多所高校的外语系教授和研究人员加入讨论。在热议“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下,高校外语院系因其语言优势引起了更多关注:在积极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背景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可以如何发力?

外语专业亟需“读懂中国”

“当代外语教育有一个较大的缺失,就是不甚重视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认为这不是外语专业的教育内容。”在论坛现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一针见血地指出。

外语专业看似只需要掌握外语技能和精通对外交流即可,其实并不然。“外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跨文化领域的人才,学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中国语言文化修养和文化自觉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查明建认为。他的观点得到了大连外国语大学多语种翻译研究中心主任霍跃红的响应,“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没有热情,没有一种家国情怀,怎么可能做好翻译和外宣呢?”

文化的力量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重要。“构建中西方文明的交流,首先在于文化自信。”在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程工看来,语言的学习,只是对外交流的工具之一。当下,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年轻人对外交流的自信,来自于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支撑。“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时代也需要掌握外语的年轻人把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朱小农说。

越秀外国语学院于2018年出台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集全校之力来做好这件事。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明确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选修2个学分,完成34个学时的学习。而在浙江外国语学院,校方把“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备”列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提出要引导师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去年年底,学校更是举办了首届传统文化节,力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浸润,处处是机会

“这里走出的每一名学生都会打太极拳。”在浙外,太极拳是体育课程里的必修内容,贯穿了学生大一整个学年。而且评价方式采取教考分离,以确保每名学生都能“不折不扣”地掌握。之所以把太极拳列为全校的必修课,学校有更长远的打算。“学校的专业里将近一半都是外语类专业。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其中有很多传统文化、中国哲学思想的理念。学生不仅能自己体悟,还能在日后的涉外交流中,更好地介绍中国文化。”学校体育教研部副主任吴炜告诉记者。

意大利语专业大二学生章译文觉得太极拳非常有用,他还在体育课程里选修了传统民族体育,继续学习太极扇、五步拳等。“语言是一把钥匙,我们不能一味输入,还要主动输出。”章译文认为。眼下,他就在和学校的一名意大利留学生进行技能交换,他教对方书法,对方教他意大利语。“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传统文化方面除了传承,还有传播的使命。”浙外宣传部副部长田俊杰说。据了解,学校的体育教研部和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师生合作,已经把太极拳的各类招式翻译成6门外语,以便于更好地向外界介绍这项中华传统体育。

除了体育课,外语院系还有不少课程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余群主讲的“中华经典诵读”是学校的28门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之一。“有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来选,还有人会接着参加校内外的经典诵读比赛。”余群认为,随着“中国文化热”的兴起,来体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多了,外语专业学生无论未来从事什么样的岗位,都需要自己先对本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此外,学校还对校本课程“社区义工”进行了“改造”,融入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内容,如用“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当仁不让”等来阐述为人处世之道和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也能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在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自去年以来就活跃着一支“讲好中国故事”外文宣讲团。学生们以“阳明文化中的中国故事”等为主题,打磨宣讲方案,宣讲对象从身边的留学生群体到海外游学中遇到的同龄人。其中,师生们编撰的中英双语漫画读本《传习录》还成了多所孔子学院的试用教材。无独有偶,浙外西语学院也给海外交换的学生们布置了“海外青年讲中国故事”的“作业”。德语专业的绍兴姑娘李潇晓就在德国当地小学介绍了浙江的越剧文化。“身处异乡,会对本国文化产生更多共鸣。虽然交换之前曾专门去了解相关知识。但如果能参加系统一些的课程就更好了。”李潇晓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