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真华教授受邀参加“第七届全国高校法语专业院长高级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发布者:吴一凡发布时间:2024-05-08浏览次数:10


今年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以“回望六十载,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第七届全国高校法语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近日在苏州大学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特设“观点·致敬60周年”特别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建教授担任主持,邀请曹德明教授、户思社教授、徐真华教授、许钧教授围绕“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人文交流与合作”主题进行发言,共同回顾中法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程和丰硕成果。

本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分委员会、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和苏州大学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来自全国各地80余所院校的近百位法语专业院长、系主任和学科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法语教育的未来发展。

太阳成官网副理事长徐真华教授在“观点·致敬60周年”特别论坛上,围绕“中法建交60周年:人文交流与合作”这一主题进行了发言。徐真华教授基于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从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两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数字教育既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指出法语学科应积极推进语言专业与区域国别、教育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实施大学组织框架内的联合培养,设计新的教育模式和专业方向。在道德教育方面,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培养他们成为智能技术的运用者。



【徐真华教授发言摘要】

 刚才两位校长的发言,让我们看到人类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互鉴对改善人的思想、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讲。法语语言文学作为外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是中法文化和文明交流的基础工程。法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社会进入数字文明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做一下改善和改革。

一、数字时代法语专业教学改革

AI时代,现代人正在被机器占领,埃隆·马斯克说,我们每个人的一半已经是机器,智能机器设备已经全面地渗入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就高等教育而言,人们的认知维度也在发生激烈的变化。AI时代,老师们的优势已经不再是谁更有知识,更有阐释这些知识的能力,而是谁更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谁更有批判性地加工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更有产出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个很大的变化。我们习惯了外语专业工具主义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我们还是沿着以往的旧套路走,外语专业建设还是以工具主义教学为主,还是按照传统大学教学的老的套路组织课程教学,那么遭遇淘汰是迟早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我认为,未来4~5年是决定外语类高校能否在中国的大学之林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抓住这两三年的窗口期,推进语言类专业与国别区域学、经管类学科专业,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设计新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组织框架内的“联合育人”机制,把外语+专业、外语+技术、外语+智能有序连结在一起。依托大学已经开设的理科类、工科类、人工智能类或经济、管理、法学类学科,由他们设计并开出供学有余力的语言类大学生选学人工智能类、计算机科学类、经管法类辅修专业系列课程,或者选择交叉型模块课程嵌入外语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重塑外语类学科,重塑外语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摒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相对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模块而言,外语专业自身的课程体系依然是le tronc commum,筑牢外语专业的基础是第一位的。

我们在座的院长和系主任可以做一些调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辅修专业。以广外为例,广外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双学士学位教育模式。2023年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开设“商务英语+法学”“商务英语+数字经济”“德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俄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西班牙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意大利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朝鲜语+金融学”9项双学士学位项目。上述项目拟于2024年开始通过高考招生,学生毕业并达到相关要求的,授予双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基本学制也是4年,学费没有变化,总学分控制在185学分以内。学校致力于开发融合式的课程,不做两个学位课程的简单叠加。4年攻读两个本科学位,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等教育的使命与人才培养

古今中外,关于高等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办高等教育?历来有很多哲学思潮,有很多思想观念,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教育必须培养有思想的人。康德说,教育让人成为人,人通过教育,不仅拥有了自然生命、技术生命,还拥有了文化生命、精神生命。高等教育的使命并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养成某种谋生技能。大学生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改善、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养成,单靠掌握技术工具和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是难以奏效的,大学最重要的使命不仅要塑造一个合格的技术生命,同时更要努力塑造一个合格的文化生命、一个优秀的精神生命。因此,大学教育须以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为旨归,须以培养有领导力的全球化公民为目标。我想这应该是这一轮学科专业改革创新的根本宗旨。前几年我在广外和现在在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主页一直提倡这个观点。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二者有不同之处,道德教育指向个人,注重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品格,而公民教育不仅包含道德教育的内容,他还培养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所以培养学生,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

随着教育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一定会呈现“泛”在化倾向,学习的物理空间、时间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可能实现无缝衔接,大学生学习的随机性、自主性大大提高,学习情景、实验情景的转换和移动会大大提高学习者的体验感和沉浸感。这时候教师的引导、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对一名大学本科生来讲,上课、作业、考试、社会实践不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构成大学生活的另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是数字空间、是阅读、是自学;因此大学教育应该着力培养的另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学生如果只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而没有远投的目光,投向图书馆那连接古今中外的知识海洋,投身社会那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投身数字化学习。他怎么知道教材之外,还有哪些是他人生必不可少的知识与经验?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这些课堂上无法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他怎么能做到通过丰富的阅读积累,提升自己的思想能力、审美能力、判断能力、领导能力、创造能力?

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并不是指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为程序员或必须学会计算机代码,我们是想通过熟悉并掌握初步的数字技能,借助智能工具,通过互联网改变并扩展原有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交流方式、与他人研究问题的方式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适应AI人工智能社会的发展需求,使他们成为智能社会的协同者。

师者之要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要紧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与习惯,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路径和方法。


来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公众号